生来孤独

《火星救援》的一些场景,不如《星际穿越》那样宏大,却将孤独感深深地植入骨髓。

本来想写很长,对比一下原著和电影(电影其实很忠于原著),却反复改动迟迟定不下来,索性全部删掉。

话说当时,在号称二线城市前列的某大城市看电影,竟然看出了世纪之交盗版光盘的效果。刺耳的磁针划过光盘的声音和间歇停滞的画面,不忍猝视。

开始这种痛苦观影体验的时候,Watney正开着火星车长途跋涉前往奥尔库斯陨坑。
一望无际的平原沿途遍布着黄褐色的碎石与沙,时而有气流卷起的小漩涡相伴,时而有风化的孤耸的小山掠过左右。
景致壮丽之余,单一的色泽营造了巨大的空洞感。
火星车在鸟瞰的视角下仅如一直蚂蚁,它身后留下的漫长轨迹,远远望去就像是牛皮纸上淡淡的铅笔印记。

这不只是Watney的孤独。
这是人类全体遭受的冲击。
哪怕最后Watney得救可以引来类似“人定胜天”的欢呼,仍然无法改变人类独处太空的渺小与无助。
别说太空了,地球引力都没能摆脱,第一次升空的救援火箭,正是因为没有考虑到加速度对给养在物理形态上的影响而导致内部结构失衡继而爆炸的。
这样的人类,远不足以抗衡宇宙。

具体到人类个体。跳脱出整体的使命感,便更加孤独无依。
Watney贯穿全场的幽默你以为真的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吗?生活舱爆裂以后,那个用胶布密封起来的半透明的舱口,在火星的风中抖动,你看见了他的眼神吗?
火神号上的队友,在决定返回火星去营救Watney的时候,指挥官一再强调,我们将度过没有预期没有准备的500多天,为什么要强调?
因为这就是脆弱的人类个体。脆弱到独处500天也是极度空虚难耐抓心挠肝的痛苦体验。而500天,放到宇宙的尺度上,连崩出的屁里的一个携带臭味的分子都算不上。
回看剧情,营救任务的延缓和失误甚至最后的成功,无一不是由个体的决定而导致。为什么没有一个统一的决策过程,因为个体从来就是从个人的出发点去思考问题。不管你考量的尺度是自己、是他人还是整体,一个人,始终只能代表他自己。我们一天不具备思维共享的功能,我们就要多忍受一天猜忌和孤独。

你以为Watney真的可以在一切未知的火星上下又风趣幽默又勇敢机智的独自生活两年?
剧情需要而已。
人类生来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