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读懂文学的27堂课》读书笔记
- 第2课 《你是我的座上宾:有关圣餐礼的二三事》
- 第3课 《你是我的俎上肉:有关吸血鬼的二三事》
座上宾 & 圣餐礼
首先科普圣餐礼(以下援引自百度百科):
圣餐是仅次于洗礼的,基督徒的重要礼仪。
基督徒认为,圣餐的直接根据来自《新约圣经》,圣经中记载耶稣基督在被钉十字架上死的晚上,与十二门徒共进逾越节晚餐。他们正吃晚餐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了,擘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去吃吧! 这是我的身体。”然后,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由其中喝吧!因为这是我的血,新约的血,为大众倾流,以赦免罪过。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了,直到在我父的国里那一天,与你们同喝新酒。”(马太福音26:26-29)
由此可见圣餐礼的双重含义:
- 同桌饮食,分享的不仅是食物,而是信任、经验和友谊(抑或更多精神层面的交好)
- 圣餐礼代表死亡
把圣餐的意向推而广之,“只要大家一起吃饭喝酒,就算是圣餐礼的一种”。甚至连道具、食物、参与对象都不设限。
餐桌可有可无,锅碗瓢盆可有可无,仪式感越强,越指向圣餐礼的第二重含义;
食物可以是家常,可以是稀缺品,越奇特的食品,越显得分享的珍贵;
一方参与对象若是非人(猫猫狗狗),越凸显人的价值。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若是圣餐的氛围被打破意味着什么?
比如餐桌黑帮谋杀,比如吃着吃着突然出现不速之客。
这是违反规矩,阻挠分享的人为人不齿。
回过头来看,“圣餐礼”类题材的五个要素:
- 场合
- 道具
- 食品和饮料
- 参与者
- 席间氛围
文中提到的douban可查作家及作品
- 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 - 《汤姆·琼斯》
- 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 - 《大教堂》
- 安妮·泰勒(Anne Taylor) - 《思家饭店的晚餐》
-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 《死者》
俎上肉 & 吸血鬼
鬼不只是鬼,
吸血鬼不只是吸血鬼
吸血鬼小说的五大要素:
- 代表陈腐价值观的男性长辈
- 含苞待放的青春少女
- 少女的青春、活力或贞操被夺去
- 男性长辈重新焕发青春
- 少女备受摧残或惨死
不难看出,吸血鬼小说除了恐怖元素本身,最直接的联想就是“性”。
吸血鬼(或鬼怪)题材的经典文学作品多出自维多利亚时代:
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 era),前接乔治时代,后启爱德华时代,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峰端。它的时限常被定义为1837年~1901年,即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的统治时期。
那个时代“民风保守,不得公开讨论性爱、性欲等主题,作家只能用其他隐晦的方式来处理这些禁忌话题”。
“性”仅仅只是欲望的一种。引申开去,五大要素的主人翁可以看作剥削和被剥削者两方。剥削者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不顾被剥削方的死活,强行利用、盘剥另一方直至对方毫无利用价值。
这类故事里,剥削者大多拥有某种场景下的话语权,比如《戴斯·米勒》中戴斯的亲戚,男主角和男主角的姑母;而被剥削者通常寄希望于对方,以获取某种眼前的利益。
剥削者无疑正是披着吸血鬼(妖魔鬼怪)的面具。
十九世纪末自然主义思潮盛行,西方崇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这也是为何这类题材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
当然,以上的讨论也不仅限于维多利亚时代,只要欲望不绝、害人利己的事情还存在,吸血鬼的故事仍旧不会亡种。
文中提到的douban可查作家及作品
- 布莱姆·斯托克(Bram Stoker) - 《德古拉》
- 安·莱斯 (Ann Rice) - 《夜访吸血鬼》
-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 《哈姆雷特》
-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 《小气财神》(或《圣诞颂歌》)
-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 - 《化身博士》
- 乔瑟夫·雪利登·拉·芬努(Joseph Thomas Sheridan Le Fanu) - 《女吸血鬼·卡米拉》
-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 《螺丝在拧紧》, 《黛西·米勒》
-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 - 《德伯家的苔丝》
-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 - 《变形记》, 《饥饿艺术家》
-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 - 《难以置信的悲惨故事—纯真的埃伦蒂拉和残忍的祖母》
-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 - 《狐》, 《恋爱中的女人》
- 艾丽丝·默多克(Iris Murdoch) - 《被砍掉的头》, 《独角兽》